邮箱
VPN
English
内网入口
人才招聘
2018版
导航
程园新闻
热点新闻
专题新闻
媒体聚焦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
校长
纪委书记
党委副书记
副校长
校领导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历任领导
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
华东纺织工学院分院
亚洲狼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校区分布
组织机构
院系设置
党群机构
行政机构
直属机构
人才培养
本科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
留学生教育
高职高专教育
终身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
科研创新
科研项目
科研机构
招生就业
本专科、研究生招生
MBA/MPA招生
学生就业指导
合作交流
国际合作
国内合作
走进程园
研究与创新
研究与创新
科研动态
首页
研究与创新
回到首页
科研动态
“炔基驱动”新策略破解炔丙胺精准转化难题,助力功能分子研发
近日,化学化工学院“药物绿色工艺与功能分子研发创新团队”再传喜讯,冯煌迪博士主持申报的项目“炔基驱动的炔丙胺可控重排反应研究与应用”获批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这是该团队继去年黄军海研究员获得同类项目后,连续第二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体现出团队持续创新的科研实力。炔丙胺是一类重要的合成砌块,在药物研发和功能材料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该化合物因其特殊结构,在实现官能团精准转化与反应选择性控制方面仍存在较大挑战。针对这一难题,本项目提出“炔基驱动”新策略,通过对C–N键活化与反应位点选择性的精确调控,构建新型炔丙胺重排反应体系,从而实现从简单胺底物到复杂功能分子的高效、精准转化。该研究不仅有望深化氨基转化反应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学体系,也将为功能分子绿色合成及药物研发提供新策略与技术支撑。“药物绿色工艺与功能分子研发创新团队”面向大健康、高端精细化学品与功能材料领域的合成化学关键问题,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拔尖人才为核心宗旨,并以服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为重要目标。团队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向开展系统研究:一)面向精准化学与绿色化学理念的有机合成新方法开发;二)针对医
2025-09-01
科研动态
史雪荣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计算驱动层状氢氧化物电极设计实现高效制氢与5-羟甲基糠醛氧化
发展低能耗电解水制氢与生物质高值化集成技术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耦合碱性析氢反应(阴极)与5-羟甲基糠醛(HMF)电氧化制2,5-呋喃二甲酸(FDCA)(阳极),构建低能耗制氢-生物质增值协同体系。针对现有电极材料成本高、双功能活性不足等瓶颈,本项目提出“计算-实验”协同策略:通过DFT初筛结合机器学习预测和高通量验证的三级策略,构建氧空位修饰的非贵金属层状氢氧化物(M-OH-Ov),系统解析金属组分与氧空位浓度对活性位点几何/电子结构的调控规律;结合原位表征与微动力学模拟,阐明阳极羧基形成与阴极O-H键活化的原子级演变机制,建立结构参数(价电子数等)与催化性能(活性、选择性等)的定量构效关系。在此基础上开发双功能电极,集成电解水-生物质转化。项目通过计算驱动高效筛选突破传统试错法局限,降低研发成本,为绿氢经济与生物质资源利用提供自主核心技术,兼具学术创新性与应用价值。
2025-09-01
科研动态
汪磊教授团队开展局部非均布荷载作用下变截面桩非饱和复合地基固结理论研究
在“交通强国”战略推进中,高速铁路运行对路基稳定性及沉降控制的要求日益严苛。近些年,亚洲狼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汪磊教授科研团队针对高铁高填方路基沉降核心问题,在非饱和复合地基固结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突破,为复杂地质条件下高铁路基安全建设和运维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传统复合地基固结理论以饱和土和大面积均布荷载为基本假设而建立的,但在实际工程中位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土体处于非饱和状态,由高填方路堤引起的荷载对于下方的路基而言为局部非均匀荷载(图1)。另外,在“双碳”目标下,如何在控制路基沉降的同时又可以节约材料成了固结理论提出的关键考虑因素。课题组近十年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展开了系统攻关,分别提出了排水桩、不排水桩和变截面桩非饱和复合地基固结理论,并发现饱和复合地基的固结沉降量比非饱和复合地基的高30%-50%,且稳定时间更长(图2)。变截面桩加固的非饱和复合地基,通过桩土协同作用大幅提升了承载能力,兼具沉降控制好、经济环保的明显优势(图3)。由汪磊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在非饱和土固结领域深耕细作,以“钉钉子精神”实现了非饱和土复合地基固结理论零的突破。目前,课题组已连续获得了1项博士后基金项目和3项国家
2025-09-01
科研动态
我校伍歆教授获批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5年度项目评审结果。我院伍歆教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名称:强引力系统周期轨道、准周期振荡和混沌运动,项目编号:12573077。获批项目简介:近十年来引力波成功探测和黑洞阴影照片发布掀起了黑洞物理研究热潮。引力波形模版建立与黑洞阴影轮廓理论计算归结于粒子、光子轨道动力学问题。正是基于这一国际前沿热点问题,获批项目计划借助天体力学理论和方法开展黑洞、中子星等强引力天体轨道动力学和物理性质研究。利用空间望远镜的观测数据筛选搜寻一些X射线双星等的高频准周期振荡;将X射线双星等高频准周期振荡与蒙特卡洛马尔科夫链统计方法给出磁化更改引力旋转黑洞参数和磁场强度限制范围。获得黑洞附近带电粒子、光子的周期、准周期和混沌轨道特征,揭示它们在引力波形、黑洞阴影和喷流上的表现行为。该项目具有重要意义,可望揭示轨道动力学与高能物理过程的联系,检验黑洞附近的强引力场作用下弯曲时空效应和引力理论;便于加深对致密星物理特性、吸积盘物理性质和喷流形成的理解,也为未来引力波探测提供参考;促进计算数学、非线性动力学、相对论天体力学和天体物理等领域交叉融合发展。项目负责
2025-09-01
科研动态
我校获2025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一般项目立项
近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2025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单列项目)立项名单。我校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赵军老师主持申报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向度下校企协同创新组织样态演化与制度重构研究”,成功获批国家一般项目立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是我国教育学领域水平最高、权威性最强、影响力最广的学术研究项目。该课题立项为我校时隔九年再次获批该类别国家级项目,标志着我校在教育科学领域的研究实力取得新突破,对促进教育互涉学科建设、提升学术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该课题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导向,以提高校企协同创新效能为核心目标,深入探讨组织样态演变路径与制度重构等关键问题。重点回应以下方面:制度依赖、认知惯性与资源壁垒对校企协同效果的制约机制;如何通过政策协同构建动态适配的校企合作模式;以及校企协同如何由传统合作范式向创新生态网络转型及其实现路径。研究成果预期为新时代背景下校企深度融合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对策。近年来,学校科研处高度重视国家级项目的申报与培育工作,紧紧围绕学校发展战略,结合学科特色与教师科研需求,系统布局、多维度施策,通过精细化申报辅导、跨学科协作推动
2025-08-25
{源文件夹同步栏目}
{标题}
{简介}
{发布时间}
每页
18
记录
总共
5
记录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码
1
/
1
跳转到